top of page

【Futurus文章】死亡率高50% 孤獨「攞命」 陪長輩擴闊社交

幾多歲才算「老」?不同人有不一樣的答案。對於10多歲的中學生而言,20歲已經頗「老」;對於退休人士來說,60歲才是人生下半場的開始;而對於90歲的公公婆婆來說,70歲?還很年輕嘛!


世界各地的研究發現,孤獨感對老年人影響特別嚴重,甚至與每天吸15支煙一樣致命。


2007年成立的「走出孤獨協會」(Wege aus der Einsamkeit e.V.)是德國一個專門為長者服務的非牟利組織,與一般長者協會不同,創辦人許得夢(Dagmar Hirche)一心打破社會對「長者」刻板印象,致力舉辦多元而有趣的活動,包括派對、配對約會、快閃舞,讓長輩展現熟齡活力。


愉快氣氛——德國走出孤獨協會拍攝了音樂短片Spark of Life (Wege aus der Einsamkeit e.V. Musik Video Spark of Life)截圖

活動多元化 派對快閃舞展活力

在走出孤獨協會主辦的活動中,不難發現長輩們全情投入的神情。2014年,協會拍攝了Spark of Life(生命火花)的音樂短片,記錄長輩參加協會活動的點滴。長輩們在德國各處街頭舉行繪畫聚會、舞蹈歌唱、表演派對等,他們跟隨音樂節拍擺動身體,既忘我又陶醉!短片中他們總是展露發自內心的笑容,與身邊的老友一起享受當下的愉快氣氛,果真如短片之名,展現出充滿活力的生命火花。


大眾或許以為年老與活力風馬牛不相及,但許得夢認為,很多長輩雖然上了年紀,卻依然開朗積極,社會對「老」的觀念已不合時宜,需要重塑大眾對老年的印象,讓人知道長者也可以過得精彩、有型。


為改變長者在大眾眼中的形象,走出孤獨協會尤其提倡「長者不要獨處」的理念,透過舉辦大大小小的免費工作坊,教長者使用智能電話、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,鼓勵長者多參與、多學習,藉此擴展人際網絡,走出孤獨。


為什麼要如此強調「走出孤獨」?許得夢認為孤獨是不少長者的共同問題,會影響身心健康。


孤獨感損害 如日吸15支煙

美國密西根大學於2018年所做的調查反映了孤單與健康之間的關係。研究人員招募了約2000名50至80歲人士,了解他們的社交及健康情况,發現感到社交孤立(feeling socially isolated)的受訪者中,有17%表示其心理狀况一般或不良,更有28%表示其身體狀况一般或不良;反之沒感到社交孤立(hardly ever feeling isolated)的受訪者中,只有13%表示其心理狀况一般或不良,2%身體狀况一般或不良。從這調查可得出心理質素與身體健康互相影響。


事實上,世界各地的調查都有類似發現。早年研究發現,孤獨感對老年人影響特別嚴重,甚至與每天吸15支煙一樣致命;孤獨人士的死亡率較有健康社交的人高50%。在新冠病毒疫情下,長輩孤獨情况甚為嚴重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中國、歐洲、拉丁美洲及美國有共約20%至34%長者於疫情期間感到被社會孤立和孤獨。孤獨帶來其他健康問題,例如抑鬱、糖尿病、中風、腦退化症等,甚至會提升死亡風險。


疫情持續,人與人之間實際接觸減少,不擅長科技應用的長輩更容易感到孤單。而最近一項香港城市大學研究指出,香港長者支援網絡量表低於警戒線,代表長者有社交孤立的風險。


共融空間 接觸不同年齡層人士

走出孤獨,是擁抱快樂生活的關鍵一步。不少德國安老服務機構致力創造共融空間,讓長輩與其他年齡層居民有更多自然而輕鬆的交流機會。香港資深傳媒人陳伊敏曾到訪德國,探討當地「年老」經驗,並把在德國的見聞集結成書,寫成《看見生命的火花:德國高齡社會紀行》。在她筆下,德國有不少富啟發的安老例子,從社區中心到跨代合作,社會不乏長者友善的設施與服務,讓長輩能維持舒心獨立的生活。透過不同活動,鼓勵長者多參與社會,擴大生活圈,以正面態度迎接老後生活。


香港人口老化,我們可以怎樣打破長者被孤立的情况?近年有不少專門為50後退休人士所設的項目,例如長者學苑、社創種子基金、樂齡科技大使,甚至50後實習生計劃。這種種都是希望讓長輩能夠建立社交圈子,實踐老有所為,為生活賦予意義。我們也可以踏出一步,多關心和陪伴身邊的長輩,因為這些都是消除長輩孤獨感的良藥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